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党员之家 > 学习园地

【党史日课】73

  • 时间:2021-06-02

(第七十三讲)


【党史故事】"文化大革命"
背景: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发生,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原因。从国际上看,新中国成立后,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,帝国主义长期敌视、封锁,把“和平演变”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、第四代人身上,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也给中国施加巨大压力。从国内看,我们党是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后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,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,缺乏科学的认识,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。长期革命战争积累下来的成功的阶级斗争经验,使人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矛盾时容易沿用和照搬,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阶级斗争,把只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仍然看作社会的主要矛盾,并运用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。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,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,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,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,为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和特权、官僚主义等现象,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。但是由于“左”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累积发展,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,最终酿成了内乱。


过程:1966年5月,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,是“文化大革命”全面发动的标志。两次会议相继通过了《五一六通知》和《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》,提出“党内混进了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,一旦时机成熟,他们就会夺取政权,由无产阶级政权变为资产阶级政权。”“这次运动的重点,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,对所谓“彭真、罗瑞卿、陆定一、杨尚昆”反党集团和“刘少奇、邓小平司令部”进行错误的批判。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,由陈伯达任组长、康生等任顾问,江青、张春桥等任副组长,并规定“中央文革小组”“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”,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,成为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实际指挥机构,此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兴起。
1967年1月,进入“全面夺权”阶段,很快发展为“打倒一切”以至“全面内战”的严重局面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“大串连”,带动了各地的动乱,使地方党组织陷于瘫痪。
1967年2月前后,在中央召开的不同会议上,陈毅、叶剑英、李先念、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错误作法表示强烈不满,对林彪、江青一伙诬陷迫害老干部、乱党、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斗争,被诬之为“二月逆流”,受到压制和打击。
1968年10月,在党内生活极不正常的状况下,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宣布“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,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”。
1969年4月召开的九大,使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系统化、合法化。
1970年至1971年间,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、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,客观上宣告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失败。
1972年,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,提出批叛极左思潮,使得各方面工作有了明显起色。
1973年8月,中共十大继续肯定九大的“左”倾错误路线和指导方针,王洪文当选党中央副主席,与江青、张春桥、姚文元结成“四人帮”,企图全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。
1975年初,四届人大任命周恩来为总理,邓小平为第一副总理,使身处动乱之中的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。1977年8月,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中央正式宣布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。
  
影响: “文化大革命”持续十年,使党、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、范围最广、损失最大的政治和社会危机,“文化大革命”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,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,被反革命集团利用,给党、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,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。

  作为政治运动的“文化大革命”与“文化大革命”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,文革时期,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,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各项工作在艰难中仍然取得了重要进展,国防科技和工业、交通运输线、输油管路等国家基础设施取得了不少成绩。


 



友情链接